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头条热点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一个支柱产业的发展之路……

    信息发布者:黄李村四组李豫新
    2020-11-21 09:22:02   转载
    “落花生又涨价了,你知道今年落花生产量多高?今年是有史以来亩产最高的,我估算了一下,有八百斤!”母亲在电话里跟我说。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,兴奋心情一言难尽。
    欣慰的同时我也陷入了沉思,记得二十多见前刚种花生时,亩产只有约一百斤。从一百斤到八百斤,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艰辛的道路。(转载林海的文献仅供大家参考!)
    家乡位于南阳盆地的腹地,是一望无垠的冲积大平原,全境无山,一马平川。盆地内有两大河流,白河从西边流过,唐河在东边流淌。白河沙多,唐河湾多,白河和唐河流过的两侧是灰合两土,即俗语沙土地,这种土质一般颗粒散碎,土质疏松,通气能力强,易于耕作,非常适合种花生,种出的花生薅出来轻轻一擞,干干净净。所以靠着河边的人自古以来都很喜欢种些花生吃。我们处在白河流域和唐河流域的中间偏西一点,即分水岭上,地势稍鼓。在新野县乡土地理上,我家乡的土质类型属于砂姜黑土,粘性大,有机质较丰富,耐干旱,但缺点是透气性稍差,容易板结,耕作困难大。在以前不适合种花生,也根本没人种花生。下了雨之后,沙土地不粘脚,看起来比较清爽,可我们这黑土上的泥巴可特别亲热人,时刻想与您为伴。沾到鞋上厚厚一层,甩都甩不掉,把鞋子粘烂是司空见惯之事。
    家乡南阳花生的前世今生大姑家在沙堰镇,在我家西边十来里路,我们这边称她们那边为“西乡”,就住在老白河边,是典型的沙土地。从我记事起,他们那边就种很多花生。小时候去姑家走亲戚,看到花生很新奇,知道了这种玩意剥开之后很好吃。小时候没啥零食吃,在那个八十年代,也仅仅能添饱肚皮,茅草牙,马泡,天苞秧豆等都是我们的好零食。看到这高大上的花生简直是两眼放光,梦寐以求。
    “咦!他们把花生竟然晒在路边上,这么好吃的东西不怕别人拿走吗?”在姑家村上看到花生在路边晒着,我心里惊讶道。白白的,一股香气沁人心脾,我心里想,我家要有这么多花生多好啊,看看四周没人,我忍不住抓了一小把,拔腿就跑……
    临走的时候,大姑习惯性给我筺里装些花生,边走边吃,自我感觉良好。妈妈这时候会叮嘱我,娃,就这一点花生,少吃点,回去还要给你爹和妹留点。
    是啊,就这一点花生吃不了几天就没了。怎么办呢?姑家那边种的花生比较多,那时候都是人工薅的,遇到天旱薅不动,就用钉耙刨,效率缓慢,还容易漏掉。母亲就商量着和同村的婶子一起去遛花生,也就是捡拾别人掉在地上,或遗留在土里不要的花生。
    八十年代后期的一个清晨,说干就干,母亲和婶子就出发了,一路步行向西。当时人们普遍在乎颗粒归仓,母亲半天也没遛多少花生。不管多少,遛一点是一点,拿回来给我们解解馋。有一次,母亲和婶子正在地里遛花生,被旁边干活的人看到了,说,你们是哪的,母亲说,我们是东乡的,离这里十来里路。哦,晌午了,你们还没吃饭吧,干活的人说,你们可以自己种一点,就有吃不清的花生,你看看在外边遛多难呀,半天也遛不到多少。母亲听到这些话后,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,就和婶子一起擓着筺子,头也不回地回家了。
    母亲说,以后再也不遛花生了,咱自己也种点花生。在我们这“老东乡”自古以来还没有人种花生,能行吗?在当时那个年代,粮食产量普遍较低,土地大都用来种粮食作物了,种经济作物花生不浪费土地吗?既使在河边的沙土地,种的也不多,都是自己吃,更谈不上成为商品卖给别人了。母亲说,把我遛来的花生和你大姑给的花生做种子用,都别吃了,明年我一定种点花生。
    到了第二年,母亲没有忘记自已的承诺,说干就干,她就在棉花地里套种了两行花生,还好,花生秧长得还不错,快成熟的时候,母亲就常到地里看看,当时没啥人种花生,比较稀奇,也怕别人偷。收获的时候到了,由于没有经验,又遭受到地下的虫害,没收到多少花生,有些让人失望。老爹说,以后别种了,浪费土地,母亲笑了笑没说话。
    第二年,母亲又在自留地里种了花生,自留地就在村边,方便看管,这块地大概有半亩,母亲全把它种了花生。今年种比去年有了经验,生虫了就给它打药,及时除草,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,精心管理。但是天寒了的话,还是望天收,基无水可浇。从外表看秧子长得不错,收获时发现大部分都被地下害虫吃掉了,加上当时村上种花生的人很少,比较稀奇,也被别人偷走一部分,最后晒干半亩地大概收了四五十斤花生,亩产只有一百斤吧。看着大都是空壳子的花生,母亲表情凝重,陷入了沉思……
    可是在后来的年代里母亲并没有气馁,继续种植,且扩大了规模,也带动了其它村民种花生,积极向有经验的人请教,合理密植,施点化肥,适时打药控旺,及时锄草、培土。我们黑土地的地下虫害极其严重,非常顽固。光靠叶面喷药杯水车薪,就必须采取灌根、伴沙投洒药物等方法对付害虫——蛴螬。虽说花生号称“铁庄稼”,比较耐旱耐涝。但是太旱了浇点水,会好很多。花生产量能逐步增加,达到三四百斤了。
    家乡南阳花生的前世今生可是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初期的花生,对我们的黑土地来说,收获时异常艰辛!下雨天,虽说容易薅,但是泥巴坨太大,擞不干净,花生上都是泥巴,很难处理;不下雨天旱的时候又薅不动,既使把花生秧薅掉花生还出不来。硬棒棒的土地,只能用钉耙刨,干一天下来汗流满面,手皮磨破,浑身疼痛。薅过的花生就暂放在地里晾晒,为了防别人偷,晚上还要睡在地里看管。晒差不多干了,就用铁锨轻拍花生上面的土,尽量保持干净。
    收获要趁早,收春种早花生的时候也是最炎热的季节,太晚了花生秧晒焦了,不好装车运输。每天天不亮,就开着拖拉机上路了,然后一点一点装车里,拉到场里,往往拉一车下来,已经汗流满面,还要接着去拉第二车。还有把它堆成小垛,花生果朝外,秧朝内,这样利于通风,防止花生霉变。
    家乡南阳花生的前世今生雨说下就下,十来多亩花生还要用塑料纸把它盖起来,一把一把摆放整齐堆起来。那时候也没有花生专用脱粒机,全靠人工在地上放一个小板凳,用手一把一把摔,这样靠惯性,花生果就会掉下来。每到晚上,家家户户“啪啪啪”摔花生的声音,像放小鞭炮一样,此起彼伏,给静谧的乡村增加了响亮的音符,有时候能持续到深夜。花生毕竟长在土里,那时候我跟着父母一起摔,一会儿就搞得全身都是灰尘。
    摔完的花生比较脏,有不少叶子,就需要扬场,拢成大堆的花生用木锨铲起往半空扔去,像划一个美丽的弧线,风吹走的是叶子和灰尘,留下的是干净的果实。由于还是半湿的花生,一大锨花生也很沉重,时间久了,浑身是汗,灰头土面,胳膊疼痛。有风还好,如果没有自然风的话,为了赶时间,就要想办法,用大风扇来扬,我家专门请人定做了个大风扇,用拖拉机带动运转,风力很猛,非常适合扬花生,有不少家庭借去用。
    扬干净的花生还要及时摊开晾晒,花生比较难晒。晾晒需要场地,那时候还住在村里面,树比较多,也没什么场地晾晒,这是难题。就只能拿到平房上晒一些,或找个空地里晒一点。房前屋后到处都是花生,成了长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。如果下雨了,还要及时收。
    有一年我在广东打拼,半夜里一阵响亮的手机铃声把我惊醒了,白天忙一天,晚上还要加班工作,非常辛苦,我勉强睁开后,接通了电话,一听是媳妇打来的,她说,下雨了,快点起来收花生!我脑袋轰一下清醒了,我说,我不是在广东吗?媳妇听出了我的声音,哦,一慌张打错了,我准备打给咱爹的,让他过来收花生,在电话挂了。
    家乡南阳花生的前世今生这时候我的脑海里,满是父母和媳妇忙碌拢花生、装花生的身影,他们汗流满面,肩挑背抗地往屋里运。这一夜我再也睡不着了,我是老牛掉井——有力使不上。
    经过大概四五天的晾晒,花生大战就告一段落,此时的效率还比较缓慢,也错过了最佳市场行情,效益打了折扣。那时候来村里收花生的人还不是太多,他们比较挑剔,坑蒙拐骗都是有的,还必须要晒干干的。现在想想那时候有点傻,都晒得太干了。不少时候是拉到西乡大姑们村那边去卖,直接在那边剥成花生米,按米价卖。但是人很多,需要排队等候。天下乌鸦一般黑,刚到那里说是三块一斤,可轮到打的时候说降价了,两块八,你是卖呀不卖,如果不卖,开着拖拉机跑这么远浪费了大量时间,卖吧,又明知是个坑还要心甘情愿往里面跳……
    到了冬天农民也不闲着,要整理土地,耙碎土地,家家也都传来“啪啪”剥花生米的声音,原来这是要准备种子了,为明年的花生种植打下基础。
    上小学时,学过一篇课文《落花生》,是许地山写的,记忆犹新。落花生,也叫花生,在我们河南就叫落花生(家乡方言说的快了,或为了简洁就变成腊生了,普通话由于没有这个字,我就用腊代替)外表普通且不怎么好看,且长在土里默默无闻,内在用处很大,让我对它更是赞誉有加。作者也理解了父亲的话,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,要实实在在,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。这篇课文到现在还历历在目,可惜后来文章取消了。听说全国通用的人教版教材,《落花生》又被重新收录其中。
    进入新世纪以来,由于采取新了技术,购买了比较好的种子,产量提高不少,价钱也趋于合理,花生秧还可以喂牛羊,且远销外地等,附加值较高,很多农民都比较愿意种花生,其面积越来越大,逐渐形成了规模。显然种花生比种其它农作物强,像那些薄荷,棉花,黄豆,绿豆,红薯等都基本不种了,有的家庭在秋季几乎全是花生。花生多了,到处都是也没人偷了。我们这里一般是一年两熟制,小麦收割后就接着种花家,称为茬花生或晚花生,也有些家庭为了方便或赶市场行情,一年只种一季花生,称为春花生或早花生。既有粮食小麦吃,又有经济作物花生来卖钱,相得益彰,绝配成双。
    “宝剑锋从磨砺出,梅花香自苦寒来。”这个时候,随着时代的发展,科技的进步,农民兄弟们也积累了大量实用的经验和技术,农药疗效的提高,化肥的合理使用,病虫害得到了遏制,种子也进步了不少。农业新机械也陆续出现了,并很快得到推广。(转载林海的文献仅供大家参考!)
    这个时候的种植方法是,先把提前手工剥好的花生种(虽说有机器剥壳,由于在机器内的碰撞,出牙率很低,必须用手工剥)伴上农药,稍晾晒,用播种机边施肥边播种,一次性搞定,非常方便。采用的是高封土技术,种花生的垄上高,行与行之间有条小沟,低两寸左右,这样灌溉更方便,增加了花生的土壤有机质,也为后来的轻松收获打好了基础。
    此时收获早已不刨了,也不用犁地的犁来犁花生了,而是用的新型的专业花生犁,犁铧是个大平板,前面有铁辊子,能随意控制深浅,由于是高封土,比较松散,犁过后,轻轻一提,随手一擞,白哗哗的花生就出来了,损失率比以前小一些。大型的收获机也出现了,边铲边擞,非常快捷,减轻了农民负担,得到了一部分人的青睐,不过这种机械对我们黑土地的花生来说还有些不太适应,还需要改进。
    家乡南阳花生的前世今生打果的时候有自己买的花生专用脱粒机,拖拉机为动力,随时可以打,灵活方便。还出现了大型专业脱粒机,电为动力。拉回的花生直接用杈往机器里扔,安全高效,更加干净了,流下的花生直接用袋子接着,非常方便。
    随着国家对农村的重视,水泥道路增加,晾晒问题缓解不少。我家这时候也搬到了村外五百米远的大公路边住,能迁新居花生功不可没。门前宽阔的院子,以及宽阔的公路,晾晒花生更加方便了,也减轻了劳动强度,加快了收获进度,还为撵市场行情增加了畴码。
    可是前些年农业抗风险的能力还不高,收获花生的劳动强度还有大,对大部分都是老年人来说,还有些吃力,还没有像小麦一样的联合收割机出现,还没有像我们黑土地用的收割机问世。天旱的时候还是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,我们就自筹资金合伙打了两眼井,天旱时从家里把电线一直拉到田地里,用潜水泵抽取井水灌溉,家里到地里比较远,布线很是耽误时间,笨重的水泵加上十多节的进水管,每节长三米,需要几个人合伙才能把它下到井底,劳动强度依然很大,由于家数多,需要排队,灌溉效率依然很慢,虽说害虫少了很多,但还没有绝迹,依然受到一些威胁。(转载林海的文献仅供大家参考!)如果老天下雨多,是最麻烦的,田地里的积水不容易排出去,机器进不去地,只能人工去薅,既使薅出来,晾晒困难,容易发霉变质,让人苦不堪言,今年的天气就是这样。所以说现在是不怕旱,就怕涝!
    家乡南阳花生的前世今生随着政策的调整,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,种田不但不缴农业税,而且还有补贴,农民种田的积积性有所提高。我们这里田间水泥路增加了,国家在地里统一打了很多机井,几乎覆盖到每个地方,电线架到田间地头。如果天旱需要浇水,推上闸就可以了,更加轻松方便。
    虽说在外面打拼,可心里念念不忘家里的父母,常常惦记家里的一草一木。春种早花生,大概阳历八月中旬就成熟了,其它麦套花生和麦茬晚花生,九月份成熟。秋杂秋杂,秋天的农活最复杂,最漫长,最劳累,不像收获小麦等,早已实现机械化,反而很轻松。为了看望父母,为了家里的花生等,此时我抽空回家,成了必修课。
    一股花生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,沁人心脾,令人心旷神怡,不用看,不用问,这是快到家的节奏,这是家乡此时特有的味道,熟悉的味道,是大城市不可能有的味道。
    家乡南阳花生的前世今生今年的花生收获更加方便,让我耳目一新,前面走是花生收获机,把铲起且擞干净的花生凉在一边,后面是花生脱粒机,机器的手臂直接抱起花生运松到脱粒机里面,就完成了脱粒。两台机器相互合作,就成了像收割小麦一样的联合收割机了,人站在地头,干净花生就装上车了,完全把人力解放了出来。剩下的花生秧也一并拉到粉碎场,通过粉碎加工,远销内蒙古等地,形成了一条龙服务。虫害基本绝迹,晾晒问题更不怕了,有的有烘干机,没有烘干机的话就晒在院前屋后宽阔的水泥地上,一两天就干了,干净利索,方便快捷,让我惊喜连连,随喜赞叹。
    家门口就有花生收购点,晒干后的花生直接拉去剥掉外壳卖花生米,抢抓了市场行情,效益增加。我这次时间紧,我临走时,卖了一半,还有一半没有干。我刚到深圳,就赶紧给父母打电话,报了平安,这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。当然也可以在家里,专门有商贩收购带壳的花生,直接卖了就变成真金白银。
    家乡很多经济作物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,只有花生依旧笑傲江湖。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,一望无垠的碧绿的花生,零星的芝麻、玉米等点缀其中,构成了一幅立体而又完美的画面。
    家乡南阳花生的前世今生曾经沙土地上的人们,嘲笑我们黑土地如果上能种好花生,他们就在石头上种花生。如今黑土地不但成功种了花生,而且产量远超沙土地的产量。由于黑土地有机质丰富,更耐旱,花生的品质也超过了沙土地,粒大皮薄,出油绿率高,深受广大客商喜欢。南召皇路店,远在两百里之外,那些收购商人开着卡车,经常来我们那里收花生,往来不断,也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。
    目前家乡新野各乡镇都以花生作为支柱产业,花生的收入成了农民兄弟最重要的的经济来源。特别是王庄镇和沙堰镇的交易市场更是威名远扬,一派兴旺。有外地客商长驻此地收购,加工网点遍布各个角落,远销全国各地,甚至漂洋过海。带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就业问题,不少人靠花生走向了富裕的道路。最值得一提的是王庄镇仁义兄弟的滚锅花生,名扬中外。其日产三千吨的滚锅花生再上新台阶,在传统工艺上又开发了许多新口味新品种。特别是碳化花生,别具一格、口味奇特,让人赞不绝口。
    黑色花生让我眼前一亮,家乡各别村民已经开始种植且收获了,他们通过电商、直播等新型渠道,销往全国各地,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,走特色路线,我感觉很有发展前景。
    目前家乡的花生虽有了可喜的发展和成果。但也存在不少问题,部分地方的抗风险能力偏低,加工规模还不够大,产业链条短,深加工企业的能力还很低,没有像鲁花那样的知名品牌,受制于人的情况还没有解决。由于连年种植,花生的“白毛病”等病害还比较严重,重茬太多了,也影响花生的产量和品质。花生的产量和品质还有提升的空间,农药和化肥污染偏重,带动广大农民致富的能力还较弱。农业从业人员大都是老年人,他了已力不从心,又没有新鲜血液注入,后继乏人,有些家庭不愿种地就让别人耕种,甚至统一租给外地人大规模种菜等,家门口的洪港蔬菜基地就是很好的例子,这也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,走规模化、集约化经营之路。今后品种上还要多样化,应在有机食品上多下功夫,采用新技术等,高端路线也要尝试走,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要。(转载林海的文献仅供大家参考!)
    家乡南阳花生的前世今生家们口的供港蔬菜基地
    二三十年的沧桑巨变,父母们与花生病虫害斗争了半辈子,与旱涝等灾害斗争了一辈子。如今他们到了古稀之年,也将像薄荷、棉花、大豆等一样,面临退出农业的境地。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种植技术和经验,脚踏广东深圳土地的我,能否继承这种宝贵的经验和技术,我感觉还是个未知数。
    家乡南阳花生的前世今生照片是供给香港的蔬菜,千亩连片。(转载林海的文献仅供大家参考!)
    打赏捐赠
    1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